|
|
|
|
|
|
|
存款频频“失踪”银行能脱干系? | 来源: 点击数:652次 更新时间:2015/1/21 8:56:02 |
近日,银行存款在多地频现“失踪”,浙江杭州42位银行储户发现,自己的数百万元存款仅剩少许甚至被“清零”;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存款也出现“异常”,近3个月就有存在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5亿元不知去向。
以往,在百姓看来,钱存进银行里就等于放进了保险柜,安全应该没什么问题。直到去年年底,有关银行破产条例的消息一出,让此前对银行深信不疑的公众心中起了波澜。而近期频频发生的银行存款“失踪”案,更是让储户心惊肉跳。
从个人的几万元到企业的数亿元存款,存在银行里的钱就这样不翼而飞。最让人不解的是,据媒体报道,这些存款失踪的储户索赔追回竟然“几乎不可能”,问责更是难上加难。多数银行往往将责任推到员工个人甚至“临时工”身上,还无奈地抱怨“拿他们没办法”。然而,“存款大盗”与银行“内鬼”合伙冒领,遭遇“忽悠”销售,部分存款变“保单”,信息泄露,存款被盗取……存款消失的种种原因,银行内部管理疏漏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没有尽到保证储户存款安全的义务,明显存在过错,又怎么逃得了干系呢?
当前,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储户存款丢失中免于担责,说到底还是缺少法律制度的约束。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但是,对存款冒领、丢失应如何处理,都没有具体规定。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三条已经将“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定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商业银行简单地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更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正因为如此,有些拙劣而明显的违规手段长期以来没有被发现,足以说明某些银行业的内部管控机制形同虚设。
面对种种存款失踪的案件,银行方面就不要再故意装糊涂了,否则,即便眼下逃脱得了赔偿责任,长期下去信誉也势必会受损。再不在内控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一切可能的漏洞,再对储户的损失视而不见敷衍应付,那么,总会有那么一天,银行业长期积累的信誉会毁于一旦。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广发信用卡营收超200亿元 下一篇:这样的P2P网贷平台不要投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