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农业“贷款难”到底难在哪? | 来源: 点击数:653次 更新时间:2015/1/15 8:23:50 |
长期以来,“贷款难”成为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其贷款需求很普遍,另一方面“贷款难”成为他们反映最多的发展问题。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中,来自农业发展一线的农业组政协委员,把关注热点放在了“贷款难”问题。
难点一: 有地无证抵押贷款难
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市政协委员张世清多年前到农村流转了数千亩土地,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农业回报却非常缓慢,他也逐渐面临越来越大的资金瓶颈。根据相关规定,农民自身经过确权的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可以用作抵押贷款,但因为土地是流转过来的,没有承包经营权证,土地上的农业设施也不能作为抵押贷款。为此,张世清不得不放慢发展脚步。据介绍,目前我市有很多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因为没有抵押物,贷不到款,发展缓慢。
对此,同样从事花卉生产并遭遇贷款难的市政协委员王世亮建议,对那些投入多年农业生产并且效益不错的企业,相关金融机构应该联合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并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允许土地上农业设施和相关建筑作为抵押物,让企业融到农业发展资金。
难点二: 有产有证风险防范难
贷款难,是困扰农民多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缺少法定的有效担保物,农业投资风险大、贷款准入条件高也是重要原因。在昨天的讨论会现场,除了一部分因为无权证而无法抵押贷款的农业生产者大诉苦水外,一些拥有部分产权抵押物的委员也向同组的委员——中国农业银行大连市分行行长张玉泽倾诉“贷款难”。对此,张玉泽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农业贷款风险难预测、难掌控。
张玉泽认为,农业生产因为受到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风险很难防控,特别是部分不讲诚信的从业者,为了贷到款不惜作假,导致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慎之又慎。要降低防范风险,张玉泽认为要至少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完善的产权登记制度,二是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农业保险制度。另外,政府在对接过程中也要发挥良好作用。
为发挥好政府的对接作用,市政协委员、市农委副主任吕洪喜建议,农业企业在申报贷款项目时要尽量把相关报告做详细,帮助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项目,更好地把控风险,政府部门也才能通过贴息政策等方式发挥对接作用。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今后咋养老? 下一篇:会诊“审批难” 委员“开药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