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对2015年提出展望:在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推进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品质建设,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培育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新增长点
新常态的本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必须主动作为、创新思路,挖掘和培育支撑未来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增长点。
会议提出,我市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中的“服务”比重,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要树起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大旗,放大做强我市在数控装备等领域的基础和优势;毫不迟疑地进军工业机器人产业,支持大连机床集团联合华中、广数等企业,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在汽车制造领域,既要推动东风日产、奇瑞整车一期项目尽快达产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尤其要利用现有基础,力争在汽车电子领域进一步形成优势产业;又要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和培育更多的相关企业,做大规模,做实能力。争取中石油、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尽快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全面打开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局面,从根本上优化我市石化产业布局,建立产业链条完整的绿色化工体系。新材料产业要梳理优势项目,发挥大连化物所和即将整体落户的中石化集团大连研究院的作用,鼓励新材料企业在催化剂、硼材料、钒产品、碳纤维等产业方向上寻求突破;支持正大能源等企业兴办设立新材料产业孵化中心和投资基金。储能技术是全球公认的未来几大颠覆性技术之一,要支持推进融科储能装备产业化基地建设,并围绕这一基地建设引入更多的储能技术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要以半导体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为打翻身仗的突破口,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群体实现突破性增长,支持宇宙电子功率半导体项目建设,全力争取在引进国内外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补齐在流片等环节上的短板;利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品的契机,确立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基地的目标,加快动态网络主动防御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建设。消费品行业要加大培育名优产品和领军企业的力度,尤其要尝试做好“海”的文章,支持重点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品牌宣传和营销网络建设投入,把我市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集养殖捕捞、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子交易为一体的海产品产业基地。在通用航空、可穿戴智能设备、安全装备等新兴领域,也应当重点关注,寻机突破。
坚持不懈抓好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驱动,要不断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业和民营经济创新驱动体系。
我市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撬动,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围绕国家在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业强基专项行动,鼓励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制度,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研制上取得突破,支持首台套产品应用。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以大连理工大学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示范,探讨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现代交通装备、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全面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育龙计划”,扶持典型企业成长,带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创建数量更多的新型创业孵化器,组织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免费开放,大幅度增加初创期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公开遴选一批特点突出、潜力较大的成长期创新型中小企业,对入选企业科技研发、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等给予扶持,联合金融、担保机构给予授信、信用担保等支持;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扶持企业创新活动的思路和措施,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探索以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代替直接拨款;鼓励企业转换资本运作思路,加强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的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本。
将两化融合做成发展新优势
智能制造、网络化制造是当今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选项。我市多年来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上形成了突出优势,有条件转化为两化融合的新优势。
我市提出,将进一步制定全市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把两化融合作为技改支持政策的重点方向,争取成为东北地区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广泛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组织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工厂”试点项目,并进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范围。在全市企业中大力倡导互联网思维,推动工业企业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检测、监管、追溯、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促进企业由在个别环节应用跨越到在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
进一步扩大我市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优势,为两化融合提供雄厚的本地支撑。尤其要强化工业软件发展力度,优先扶持美恒时代、理工计控等企业的工业控制产品研发应用和集创信息、英特仿真等企业的CAE软件研发应用等项目。支持华信、亿达名气通以及中国电信系统集成服务东北基地、大连理工大学300万亿次超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
推进“宽带大连”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城乡宽带接入网络光纤化改造,家庭宽带端口速率达到100M以上,城域网出口带宽扩容到1500G以上;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推动改善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无线网络环境;促进三网融合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卫生、智慧城管、智慧口岸等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以及基础数据库、业务应用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试点推动信息资源横向“打通”共享。开通启用智慧城市体验中心和信息消费体验中心。继续深入推进一批便民应用项目,在重点商业区推广“智慧商圈”建设模式,完成30余家大型商场、超市免费WiFi覆盖;完成1000台“全民付”便民缴费自助终端布设;开通1500个线上社区商城;完成10万户数字家庭推广;推动金融IC卡跨领域“闪付”应用。培育电子商务大连优势,积极推动“易居宝”房屋置换交易平台、中国外贸网以及机床、轴承等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全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民营经济是新常态下城市经济活力的最大源泉。我市围绕创新扶持模式与政策、开展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推广PPP模式等内容,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争取成为东北地区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城市。继续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全年新注册中小企业1.5万户以上,带动10万人次就业;举办创业辅导免费培训200个班次,完成培训10万人次。着力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设立政策性再担保公司和专项担保资金;组织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做实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加强融资咨询、培训和指导。不断创新服务中小企业手段,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综合服务;创建中小企业微信平台、工业讲坛、中小企业讲坛;在继续组织企业配套合作对接活动的同时,组织产品供应企业与用户单位的产用对接活动。
强力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的关键所在,是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市将进一步做好能源信息管理、节能监察和检测、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节能基础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升节能工作水平。推进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推广兼有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消纳及资源化功能的工艺流程,从源头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积极探索建立我市产品生态设计的推行模式,引导企业树立全生命周期污染控制理念,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控制转变。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支持企业推广应用煤粉炉等高效锅炉,淘汰落后锅炉,推进燃煤锅炉燃烧优化、自动控制等节能技术改造。组织编制并实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加快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全力完成累计推广5000辆的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并同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对外开放和品质建设
会议还提出,我市将继续强化对外开放。在对新开工外资项目加强服务的同时,组织各方力量大力开展对外招商活动,申办国家东北亚中小企业合作园区,争取引入一批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的优质外资项目;加强产业国际间合作,与德国等国家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大“走出去”步伐,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战略;支持我市企业通过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和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做强实力。
大力推动品质建设。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加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培育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质量奖、地理标志产品等方式,推进工业企业质量和品牌建设;探索可行的工作机制,继续推广“大连造”统一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