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拆掉阻碍简政放权的“棉花墙” | 来源: 点击数:510次 更新时间:2014/12/18 8:40:18 |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措施,再取消和下放108项主要涉及投资、经营、就业等的审批事项,将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为创业兴业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为扩大就业助力。
这场政府自身革命的“重头戏”,彰显了中央推进简政放权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新动力。值得强调的是,简政放权不仅是一项项行政要求,也并非“取消”和“下放”那么简单,现实的行政审批生态中,还存在权力独大、地方保护主义等弊端,打通“最后一公里”任重道远。
以社会力量办医为例,国务院三令五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区域,一律向社会资本开放,但在不少地方,一些社会资本要投资兴办医疗机构,还受到当地政府医疗资源规划的限制。一些卫生行政部门说得冠冕堂皇,动辄以“没有规划”、“资源饱和”等为由不予同意,背后却往往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权力寻租有关。此外,在电信、物流等很多行业,新的市场参与者在走正常流程提出相关申请之前,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默许和认可。否则,即使法律法规再怎么清清楚楚,上级政策再怎么明明白白,也很可能是拳头打在当地“棉花墙”上,软绵无力。很多时候,为了取得这种“人为资质”,创业者求爷爷告奶奶,既成了权力寻租的助推者,也成了机制、流程不畅的受损者。
中央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权力,释放出巨大的政策利好,但是要想市场参与者被真正“松绑”,就必须破除各种各样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一支笔”、“一言堂”的权力思维,将简政放权安置在依法行政、违法必究的法治轨道上运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各级政府部门意识提升外,还需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种责任追究制度的保驾护航。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我国产业结构有哪些重大变化 下一篇:防止国家扶助政策被“钻空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