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何以成为创新发展高地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和最大最强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关村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引领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中关村成为创新发展高地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坚持不懈地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以“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强”的精神,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以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抓手,全力建设最优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集聚全球高端人才
全球高端人才,被中关村视为创新创业的核心资源。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没有全球顶尖人才的集聚,就不会有全球顶尖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这在中关村是共识。集聚全球高端人才,是中关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举措。
多年来,中关村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全球揽才,实施北京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集聚工程。
“走出去”,依托在硅谷、伦敦、悉尼、东京等地区设立的11个海外人才联络机构,广开荐才引才渠道。
“请进来”,先后引进874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74名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数量均占北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的七成以上。“请进来”的“海归”,已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和创业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海归”首选在中关村创业。“这是因为中关村在政策、人才和资金上更有优势,政策先行先试,容易招到人才,也容易找到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企业易美星光工作的范振灿说。
如何更好地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北京市《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提出,实施6项重点工程和10项具体政策,包括创业人才所需的资金扶持、股权激励、人才培养,以及落户、住房等方面的政策。
在今年9月组织的“2014年海外人才考察中关村”系列活动中,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17个国家的近百名海外院士专家、11个国家的80余名海外创业人才走进中关村,考察前沿技术成果和创新创业环境。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技术学院教授杨耘评价说,“未来的中关村,将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的梦想之地”。
多年来,中关村力推以产业聚人才,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这里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标准和核心产品国际领先;大数据产业链初具规模,技术发展与硅谷同步;新型疫苗研发与发达国家同步,生物农业技术国内领先……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有效吸附全球高端人才的载体。
如今,中关村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构筑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和福地,广揽国际和本土英才,共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中关村园区以服务为主,没有过多的行政干预。”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说。政府不断强化自身服务职能,对中关村创新创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在中关村着力最深的,就是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调配资源、搭建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围绕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发挥拾遗补缺作用,帮助集聚于此的大批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和高端人才等把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中关村是技术型园区,不像一般的产业园区,建成后立刻就能出产值、出销量、出效益,也无法预知其研发出的到底是‘鸡蛋’还是‘金蛋’。但是,多年来,中关村一直努力为企业服务,无论软件还是硬件,在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做得很到位。”东华软件副总裁高书敬深有感慨。
为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是北京市和中关村管委会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服务最终转化为创新型企业的加速赶超,如,同样是达到百亿元规模,联想用了15年,百度用了10年,小米仅用了3年。
为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中关村建立健全了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孵化机制和创新服务体系,以量身定制的全过程服务,扶持创业和创新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该体系主要包括支持科技企业初创期发展的“金种子工程”,扶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瞪羚计划”,以及助力具有一定规模、创新性强、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重点企业再提升的“十百千工程”等。
中关村管委会还主动争取北京市政府在中关村启动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工作,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北京市的政府采购项目涉及交通、环保、新能源、先进制造、信息化等众多领域,中关村的一大批技术和产品由此进入地铁、机场、水处理等城市运行关键环节。
中关村通过政府采购与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而实现的年企业销售总额已达近百亿元,这为自主创新企业铺设了攻占市场高地的快车道,促进不少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中关村的政策重在先行先试,关键是要打破束缚,释放创新创业活力。长期以来,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大都在中关村先行试点。”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
作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探路者,中关村在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许多突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保障和不竭动力。
据介绍,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中关村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原则同意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出台了“新四条”试点政策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若干意见》等。
基于上述政策创新,中关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法制建设、工商登记注册、经济统计、投融资、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中介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新型协会组织快速发展壮大,促进由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向联合创新转变。
与此同时,中关村在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工商管理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试点,以及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化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作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中关村在科技金融领域也积极创新。1999年底,成立了全国首家科技担保公司,截至目前累计提供了超1000亿元的担保融资;2001年,启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2006年,新三板最早在中关村进行试点,后来扩展到全国,成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
如今,由19个国家部委和北京市29个相关部门共同组建的中关村创新平台,正在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新机制。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6项新政策在中关村全面落地,进一步激发了强大的协同创新合力,营造出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紧扣创新创业需求,市场化的创业服务机构、产业联盟等新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促进创新创业由依靠政府行政推动转向依靠专业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协会商会等市场化的社会组织推动,这是中关村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一大亮点。
如今,活跃在中关村的各类协会组织达百余家,拥有近2万家会员企业,覆盖了各个产业和技术中介服务领域;产业联盟80余家,成员单位5300余家,近两年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32项,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单位参与、合作运营与利益分享的运行新机制。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拥有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中关村,将在此10年间催生一批具有颠覆性的自主原创重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话语权的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成为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