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哈尔滨日报》看到这样一则消息,黑龙江省大刀阔斧,把30处政府部门闲置的“楼堂馆所”推向市场,作为养老和旅游产业的承接地向社会招商。这些“楼堂馆所”有位于名胜风景区的宾馆、培训中心,有位于市区黄金地段的宾馆、招待所,均属货真价实的“优质资产”。把政府部门批量“优质资产”腾让出来用作养老产业招商,在国内尚无先例,堪称创举。
昔日“楼堂馆所”,变身养老机构——这其中,体现出的不仅是民生情怀,更是一种政治智慧。
众所周知,自去年中央出台“5年内不得新建办公楼”的禁令后,全国各地一些大兴土木的“楼堂馆所”骤然停工,成为“烂尾楼”;一些新建成的豪华办公楼,也因“主人”不敢顶风乔迁,大面积地闲置,成为“休眠楼”。“烂尾”迟迟无人出面“收尾”,“休眠”迟迟无人着手“唤醒”,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有的地方政府不敢“顶风上”,但对投入巨大的超标、违规楼,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处理,权且一“拖”了之;有的地方政府则是为了“避风头”,对新大楼心有不舍、心存侥幸,观望中央政策的长远走向,希望“风头过后再启用”;还有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用房困难,却也在新建办公楼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打了“擦边球”,不免进退两难……
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面对中央禁令与地方利益在“新建楼堂馆所”这一敏感问题上的冲突,各地却几乎步调一致地施用了“拖”字诀。于是乎,大江南北,黄淮两岸,一些新建政府广场在旷日持久的闲置中,成了杂草丛生的“养羊场”;一些投入不菲的高楼华丽丽地“孤立”,成为“高大上”的“死楼”……一幅幅以“拖”为共性的奇葩“图景”背后,是国有资产的无端损耗,是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何解开“烂尾”、“休眠”办公楼这盘“死棋”?落子的缓急、力度、方式,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执政决心与执政能力。
如同沉寂湖面上的一股清风,黑龙江省“敢为天下先”的尝试,吹皱了一江春水。而其“破局”之法,细细品来,更令人不由点赞。
一赞态度鲜明。黑龙江省一次性拿出30处政府部门闲置的楼堂馆所“清仓处理”,足以证明此举绝非“蜻蜓点水”式的试探与作秀,而是斩钉截铁、大刀阔斧。非试用、非试点,一“卖”了之,干净利落,不给违规“楼堂馆所”留任何“后手”与“退路”。鲜明的态度、果敢的决断,折射出对中央政策的清晰判断与坚定信心,也向全国部分仍存侥幸心理、观望中央政策走向的地方政府传递了毫不含糊的“黑龙江判断”:中央此轮反腐不是走过场、刮阵风,而是“动真格”,风向不会变,当机应立断。
二赞方法得当。超标、违规“楼堂馆所”均属国有资产,且牵涉数额巨大,对这些当初未必完全诞生在阳光下的产物,其处置必须在阳光下进行,才能顺民意、得民心,也才能避免在处置过程中滋生新的腐败。对此,黑龙江省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办法,让招标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不仅清肃政风,更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招标会当日,全国各地数百行业领军人士赴会竞标,社会资本投资黑龙江养老服务业的热情被意外引爆,成为撬动市场的新杠杆。
三赞取向惠民。国有资产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腾让出来的政府办公场所,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其最好的归宿就是让纳税人享用。当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软硬件明显滞后。黑龙江省找到了这两者间的结合点,为“休眠”楼堂馆所找到了养老产业这一民生归宿。想想豪华、气派的高楼大院,让辛苦操劳一生的咱爸咱妈们安享晚年,咱老百姓心里觉得暖和、敞亮!
事实上,对久拖不决的全国多地“休眠”办公楼,国内学术界、舆论界早已给出了科学的处置方案:由权威部门牵头,对“停工、僵持、闲置”的办公楼进行排查、统计、审核,纳入依法依规处置的轨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合规合理的续建、使用,不合规的改造后转用于社会事业,或以出租、拍卖等方式处置,盘活资产、避免浪费。黑龙江省的做法,亮出了率先“破冰”之剑,对于东北各省乃至于全国各地,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客观地说,东北三省“领全国风气之先者”不多。也正因为此,黑龙江省面对政府闲置办公楼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令人振奋。作为东北人,由衷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生发于、发散到黑土地上的更多区域、更多领域,成为推助东北振兴“再出发”的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