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发展设施农业俺们不靠天吃饭 | 来源: 点击数:564次 更新时间:2014/11/17 13:06:23 |
——重访旱区话“三农”系列报道之三
昨日,普湾新区炮台街道的果农正在往新建的温室大棚内移栽大樱桃树。进入初冬时节,大连地区种植温室大棚的果农开始对6年左右树龄的苗木进行移栽,这些移栽的大樱桃树结出的果在春节前后就能上市,而且价格不菲。记者了解到,6年以上的大樱桃树价格在2500元至4000元一棵
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让我市很多地方的农作物特别是大田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部分完全依靠大田生活的农民因此受损严重。记者在普湾新区炮台街道等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以及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却看到,严重干旱对当地农民的生活影响十分有限,很多农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种大田,设施农业或在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是他们更好的收入来源。
秋收过后,农村大院和屋顶上一层层垒起来的金黄色玉米往往是这个季节特有的风景,今年由于玉米大幅减产,往年的美丽风景大大减少。作为受旱严重的地区之一,普湾新区炮台街道的5万亩大田作物今年也是受损严重。据炮台街道党委书记王德世介绍,多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玉米等大田作物面积逐年减少,设施农业基地成为炮台日渐增多的风景。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大冯村的刘志军正在和村里多位果农一起往刚建立起来的温室大棚里移栽大樱桃树。对于今年的旱情,刘志军显得非常不屑,他更关心的是,希望电力部门尽快把电送过来,好让今年新移栽的树尽快浇上水,及时降温休眠,保证明年春天大樱桃顺利结果。刘志军告诉记者,今年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了两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光买树就花了50多万元,全部是多年生的大樱桃树,今年栽上,明年就能见果。据刘志军介绍,村里的大田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改为樱桃和蔬菜大棚了,不但抗旱能力强,而且赚得多,今年的旱情更加坚定了自己发展樱桃大棚的决心。“发展得早的,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对于自己的后知后觉,刘志军还是有点懊悔。记者驱车穿过大冯村,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建起的或正在建设的设施大棚樱桃基地。
据炮台街道水利站站长栾忠庆介绍,前几年,设施农业带来的收入增长和政府的补贴政策促进了当地温室大棚的爆发式增长,而今年的大旱让很多农民进一步坚定了发展温室大棚的决心,虽然一次性投入多些,但收入也多,而且省水。在炮台街道小刘村小刘屯,一个由政府投资的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的方塘基本竣工,由于水源条件好,方塘周边将规划建设百余个蔬菜和樱桃温室大棚,全部由小刘屯农民自发投资建设。据王德世介绍,近年来,炮台街道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迅猛,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到目前,日光温室生产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量达到10万吨,年增加收入3.6亿元。
炮台街道除了设施农业发展迅猛,二三产业也非常发达,大田作物减产了,很多农民还可以通过温室大棚补回来,农业减收了还可以通过二三产业务工找回来。正在挖蔬菜窖的小刘村村民张辛平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的4亩多玉米地,肥料没少喂,但因为干旱浇不上水,总共就打了千余公斤粮食,比往年减产一半以上。好在当地产业发达,好找活,丈夫一年可以就近干200多天的活,每年可以收入4万多元。王德世告诉记者,街道先后引进392家企业在当地落户,上市企业就有4家,每年可以吸收3万多人就业,加上三产服务业吸收的就业人数更多,而炮台街道自身只有2.6万个劳动力,其中有一万多人在企业务工,剩下的务工者都来自外地。王德世自豪地告诉记者,只要勤奋肯干,再大的旱情也饿不到炮台农民。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重拳整治养生节目乱象 下一篇:生态立镇为李官插上腾飞翅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