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35.1万件,同比增长10.8%;受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1.1万件,同比增长20.5%;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01.6万件,同比增长19.4%
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法律制度建设是基础。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数据的变化,既彰显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也折射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近年来,不少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知识产权缺失带来的“切肤之痛”。水胶炸药是美国杜邦公司的专利产品,多年前国内某企业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仿制出成品,并在天津塘沽上船准备出口。不料,杜邦公司随即发表声明称这是公司专利,一旦货抵国外口岸将向法院起诉要求扣押。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知识产权缺位让我国在技术引进输出方面吃了大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专利法起草小组成员郭寿康回忆说。
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法制建设是基础。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1982年8月23日,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审议通过;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审议通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首次确认了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审议通过。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目前,我国已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修改工作,出台了《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管理办法》等规章。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及职务发明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重要保障。“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需要切实服务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郭寿康说。
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增强
近年来,立足国情,我国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和行政保护“两条途径”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2013年,我国地方法院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0万多件;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272件5081人;全国公安机关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5.9万起,涉案价值406亿元;全国海关共扣留侵权货物1.9万批;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16227件;全国工商系统共立案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83141件,涉案金额11.2亿元。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法院的探索也迈出实质性步伐。日前,北京、上海、广州的知识产权法院已进入筹备阶段,将于年内挂牌。届时,上述三地将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司法责任制,突出法官主体地位,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将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产生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将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撑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及其升级转型。”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说。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已成为激发全民创新热情的重要支撑。
知识产权申请量的突飞猛进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统计,自1985年4月我国受理第一件专利申请以来,截至2013年底,我国受理和授权的专利分别达到1309.4万件和742.6万件,其中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占总量的89.0%和89.7%。我国的注册商标申请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著作权登记数量屡创新高,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创造均出现新局面。
知识产权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我国知识产权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以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为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世界有效发明专利申请约235万件,其中中国占27.8%,美国占23.1%,日本占14.6%,韩国占8%,欧洲占6.3%,其他占20.2%。
“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也日渐浓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已超过90%,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素养日益提高。
更令人欣慰的是,知识产权事业的繁荣,正成为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统计显示,2012年,有专利授权企业平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1.9亿元、新产品出口额0.4亿元、利润总额0.5亿元,分别是无专利授权企业的3.4倍、15.5倍、16.6倍和3.4倍。
“中国将知识产权战略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做法值得推广,取得的经验也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感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