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便民电话”不便民病根在哪? | 来源: 点击数:652次 更新时间:2014/9/26 8:28:40 |
“不知道”、“不清楚”……明明拨打的是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有时候得到的答复却是“不便”。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透露,对全国31个省区市180多个市、区、县,共2700多个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进行了明察暗访,结果显示:服务质量合格率仅为48.9%。
(据9月23日《京华时报》报道)
满足百姓各种民生诉求的先决条件必然是政府“倾听”,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此次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半数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都有着“耳背”的毛病,“便民电话”的“脸”这次算是被抽肿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会在这种被抽肿中大打折扣。
设置了“便民电话”又形同摆设,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自然不便民,首当其“罪”的是“作风病”。背后的因果关系很可能是这样的:上面有了要求或为了部门在外的“脸面”,我不能没这“便民电话”;挂出个电话号码、找个人接就算应付差事了;至于“便民电话”的实际效果,可就没工夫管了……
我市的“民意网”,办得红红火火。据此可知,抓好“便民电话”并不难:通过立章建制,抓电话接听率;通过业务培训,抓问题解答率。“便民电话”不便民的根源也是“意识病”在作祟,是一些部门压根儿没把公共服务当回事。对公共服务的漠视导致了对“便民电话”的轻视。综观眼下的“便民电话”,接电话人甚至负责人大多级别很低,说话分量轻,意见无法上达,即使他们想咬住一件事为民办到底,都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便民电话”有领导专听专办,效果肯定好。此次曝光之后,一段时间内,政府的“便民电话”服务质量会有所改善。但如果这些部门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病”没治好,“改善”会沦为“头痛医头”的一时之效。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别急着为领导干部表演手鼓点赞 下一篇:多管齐下治“吃空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