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则很平常的活动新闻,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热议。
在浙江省“可游泳河段”申报活动视频会议上,浙江省明确要求:“群众对水质标准的认知,不是用数据来了解的,而是通过可饮用、可游泳来判断的,更应该以领导干部以身试水来检验。”活动组织方浙江人大本意是高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来检测河水是否达标,但舆论却一时将“官员下河游泳”当成形式主义来批判。
按理,水质的好坏一定有明确的标准,可通过取样化验得到的数据来了解。为什么老百姓不相信科学的数据,而是拿官员游泳、饮用这样直观的表象来判别呢?一方面,少数地方和官员搞“数字工程”、“政绩工程”,一味地抬高“环保检测数据”,老百姓对数据已经不相信了;另一方面,在广大老百姓看来,干部们位高权重,“高人一等”,你都游泳了、喝水了,我有什么不敢的?
舆论不相信科学数据,现在连官员屈尊下河“以身试水”也不相信了。真不知道现在的百姓还能相信点什么。有人说,应该将在“官员下河游泳”基础上增加条件:官员没有在任何外在压力下“下河游泳”或官员经常性地情不自禁地“下河游泳”……
联想到去年网民悬赏30万元“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引起的轰动,领导干部敢不敢下水游泳,似乎正逐渐成为判断河流是否污染的重要标准。以身“试水”,的确充满人情味儿和号召力,但真正能带来多大的环保效果,能“捞起”多少民心,现在还不得而知。毕竟,面对水质污染,民众最需要的是“减污”“去污”,而不是单纯“检污”。
“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一度成为热词,本就凸显了民众对环保部门的不信任。判断水质能否达标、河流是否被污染,理应要通过严格、科学的检测,看水中所包含的元素是否达标,而这些本就是环保部门分内之事。如果这些日常的环保检测做好了,环保局局长似乎就没有下河游泳的必要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网友会怀疑“下河游泳”是“哗众取宠”、是“口号秀”、是形式主义。领导干部若真想“捞起”民心,还是要以国家制定的科学标准为依据,坚持日常的科学治理和科学监督。
地方领导干部与其硬着头皮下河“试水”,不如在招商引资时坚决地将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拒之门外,也不如坚决地让废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关张大吉”。
官员也是人,也想心甘情愿、情不自禁地到河里游泳。让他们下河游泳难在何处呢?
真正的难处在于,地方政府能否真正将政绩观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环境保护、社会正义、人民幸福上。如果还是以经济增长论英雄,官员自然在环保和治理污染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不了下河游泳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环保官员,他要听书记、市长的话,不管河水是否干净,书记、市长让他下水,他能站在岸上不下吗?
我们更愿意官员在政绩、面子等老旧思维体系之上出发,把真正为民谋福祉来当成自己的“赶考行”,把民众之重大关切当成自己的政治生命来对待,这才是执政党一直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