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堵上制度漏洞 避免“提‘钱’出狱” | 来源: 点击数:547次 更新时间:2014/7/2 8:11:51 | 从最高检监所检察厅获悉:截至5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已发现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线索188件,已建议将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247名罪犯收监执行,其中副厅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18人。同时,立案查处相关职务犯罪案件30件40人。
作为挽救服刑人员、激励服刑人员改过自新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机制,却成了一部分人逃脱“牢狱之灾”的“狗洞”,成了另一部分人敛财的渠道,令人痛心。“提‘钱’出狱”,不但是对我国现有司法制度的冲击和藐视,更会导致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的崩溃。此次的专项检察活动,一下子薅出了几百名以钱开路的“另类越狱”者,及时彰显了法律的尊严。
为什么弄虚作假把人从狱中“捞出来”会这么容易?除了监狱干部的徇私枉法,恐怕更大的问题出在制度的漏洞之上。否则,即使有监狱干部贪钱,也难以轻易得逞。事实上,此次各地检察机关已经发出了填补监管漏洞的建议。“专项”、“严打”只有一时之功效,针对的也往往是“重点目标”,只有堵住制度的漏洞,让程序得到严控,让作假难于登天,才能真正消除“另类越狱”的存在。目前,判定监外执行时的程序大多流于“公文来公文往”的封闭形式,不够公开也导致了公众监督的缺位。“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如果能吸纳被害人和公众参与、监督,“暗箱操作”的猫腻难以得逞。令人欣慰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已经开始实施,为完善制度和接纳公众监督迈出了第一步。
减少和杜绝“另类越狱”,必须肃清监狱干部队伍中的败类。之前“监狱管理局局长频繁落马”的现象似乎并未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监狱系统中依然有人为了钱财“前仆后继”滥用手中的权力。对此,我们也该推出“狗头铡”了。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虽不至于赔钱但也赚不到钱 下一篇:民生支出300亿 同比增19.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