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问题不回避 改革不拖延 |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1050次 更新时间:2016/12/26 8:54:48 |
2016年,多项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政策密集出台。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健全社会救助,从促进教育公平到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一系列改革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体现在百姓不断增长的获得感,体现在全面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众多领域。大家明显觉得,现在的腰包比过去更鼓、底气比以前更足。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持续改革创新,敢啃硬骨头。继养老金双轨制破冰后,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仅是医保改革,面对问题不回避、不拖延的改革信念贯穿全年,让人们体会到了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财政的强力支撑。在经济增长趋缓、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国家用于民生开支的真金白银有增无减。一减一增的鲜明对比,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保障的高度关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止境,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的追求也没有止境。应当看到,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的要求会随之水涨船高,社会保障的服务需求及内容同样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在坚持普惠的同时,兼顾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尤其是要关注各类困难群众,确保处于社会边缘的困难群体的基本民生诉求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共享制度,更广泛地实现社会公平、更普遍地改善民生。
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让共建与共享相辅相成。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就没有可供共享的成果。这就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们共同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正如经济发展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一样,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要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只有切实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让百姓能够持续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红利。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全国工商联十一届五次执委会议闭幕 下一篇:营改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一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