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官员失信不仅是诚信问题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1398次 更新时间:2016/11/29 8:55:57 | 中办、国办近期发文明确,在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确定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情况应作为其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参考。记者发现,在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系统中,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的“官员失信”案件超1100件。在一些“官员失信”案例中,赖旧账成为主要原因。(11月21日《人民日报》)
毋庸置疑,诚信建设属于道德范畴。对于官员来说,诚信出现问题,首先是道德上出现了问题。“欲做好官,先做好人”。对官员提出诚信要求,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官员个人失信,形式五花八门,原因比较复杂,并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最起码就社会关心来说,就不仅仅是道德。
有必要回答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特别关注官员失信?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官员的特殊身份,凡是与之有关的新闻很容易成为热闻;二是,在诚信建设中,官员应该起示范作用,可在事实上有些官员成为了反面榜样——关注背后其实是不满;还有一个,则是人们担心权力在其中起作用。
说到官员权力在失信中发挥的作用,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前几年,很多地方都曾经发出通知,明确欠贷不还的官员,必须尽快偿还银行债务。这是一个很让人费解的现象。如果是一般公民欠贷,银行早就通过法院渠道进行“围追堵截”,可一旦涉及到官员,却想到“找政府”。这就跟小孩子犯错误,总要“找家长”一样,很难说没有权力的影响,有着“看主人脸”的考虑。这正是人们担心的,官员手上的权力,给了官员欠债不还的勇气;相关追债手段的绕门不入,给了官员欠债的事实可能。
还有一点,很多官员欠债不还,往往数目惊人。如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安监局副局长吕某某,欠下的债务竟然高达288.6万元。一般公民欠债,怎么可能有这么多?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担保而产生的债务。在现实中因此欠债的官员不少,这说明一些官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低于正常水平;二是官员违规经商。虽然中央对于官员经商三令五申,一再禁止,但有些官员视若罔闻,不把纪律要求放在心上。有的打“擦边球”,有的直接“脱鞋下海”,这都是不允许的。
可以看出,具体分析,官员失信背后,有道德问题,也可能有权力问题,还可能有违规经商等其他一些违纪问题。这也提醒有关方面,在对失信官员的追责上,有必要想想其他违纪问题。倘若有的话,必须严肃处理。相对于普通社会成员,官员失信比例未必高,但由于官员的特殊身份,对于诚信建设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社会成员。因此,官员必须端正认识,做诚实守信的带头人。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国企混改试点有望明确七大领域混改将提速 下一篇: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