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落实扶贫政策不能“撒芝麻盐”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823次 更新时间:2016/11/16 8:27:48 | 当前,各地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许多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记者采访发现,仍有一些贫困村在落实扶贫政策时“撒芝麻盐”,致使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力被大大稀释。
记者在山西的一个贫困村遇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村里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本打算分给贫困户,让他们养羊脱贫。但村干部生怕分配不公引发矛盾,干脆全村每人分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结果仅大半年时间,这些羊就被村民们卖了一多半,没起到预期扶贫效果。
当地扶贫干部则对此见惯不怪,表示“这在基层并不新鲜,不这样搞村里矛盾太大,弄不好政策会推行不下去”。为了把政策推下去,就搞“撒芝麻盐”,让全村不分贫富地吃大锅饭。如此这般政策倒是推下去了,效果何在?
这些干部看似在认真推进政策,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推卸责任。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一些贫困村,各项脱贫政策逐一落实,但贫困户的帽子就是摘不掉。问题不是出在农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层干部的状态和作风上。正是因为少数基层干部怕惹麻烦、闹矛盾、怕被群众举报,精准扶贫好搞就搞,不好搞就变通、逃避。这种作风和方法不改变,不仅会使精准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还会让贫困群众对好政策心生误解。
政策有刚性,执行绝不能搞变通。当前,多数基层干部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为群众脱贫奋力攻坚;很多贫困村严格把扶贫资金花在贫困户身上,并没有引发多大矛盾,更没有出现政策执行不下去。相比“撒芝麻盐”的做法,这才应该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流。
精准扶贫事关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容不得半点马虎。基层干部既然知道精准扶贫的“绊脚石”在哪儿,就该迎难而上,坚决“清障”。当前,尤其需要从干部状态和作风抓起,建立一支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善啃骨头的基层扶贫队伍。对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应坚决予以问责,让精准扶贫的压力真正转化为基层干部的动力,充分发挥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作用。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上涨90% “蒜你狠”卷土重来 下一篇:政务公开有了硬杠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