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双11”走到第八年还有多少看点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1092次 更新时间:2016/11/11 8:21:30 | 迈过“七年之痒”的“双11”,迎来了它的第八年。
8年来,“双11”的销售数据屡创新高,它是中国消费市场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然而,伴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居民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双11”也开始面临诸多行业发展的藩篱和瓶颈。全民购物狂欢是否热度依然?“电商造节”神话能否维持不灭?火爆销售的“热”现象背后存在着更多理性观察的“冷”思考。
“人口红利”今非昔比,购物狂欢面临审美疲劳?
自2008年“双11”横空出世以来,电商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年复一年,“双11”当日的网购成交纪录不断被刷新,线上消费俨然已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生力军。然而,漂亮的销售数字掩盖不了网络消费增长日现颓势的现实。
近年来,虽然电子消费人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增幅却在放缓。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占到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随着这一基数的不断提高,加上网购人群逐渐饱和,“双11”所能挖掘到的消费者规模空间将日渐萎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网上零售额3.4651万亿元,增速为26.1%。要知道,2014年的增长率为49.7%,2015年的这一数字是33.3%。与3年前相比,网络消费增长几乎被“腰斩”,放缓趋势昭然若揭,这意味着“光棍节”所造就的互联网启蒙时代正在悄然过去。
与此同时,“光棍节”也由当初那个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新兴事物”变成了遭遇审美疲劳的“明日黄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莫岱青认为,消费者正变得更加理性,且拥有更加挑剔的目光。以往在“双11”最吸引人的低价诱惑也不再那么所向披靡,走低价策略的电商平台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低价”越来越感到麻木,并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购物的体验。
花样频出问题不少,网络促销走到十字路口?
即使饱受争议,但参与“双11”大促的电商平台们,却仍旧在不断地翻新着花样,于创新中进行勇敢地试水。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从供给侧发力的“双11”,也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
为备战“光棍节”,天猫推出了全球首个虚拟现实(VR)购物商场——Buy+频道,千万用户只需戴上特制眼镜,即可完成逛店、下单、支付的购物全过程,并身临其境感受海外真实购物场景。京东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令机器人在线为消费者答疑解惑,并启动了无人机、无人车进行物流配送。而苏宁则大打“穿越”牌,从热门IP入手,打造出了一座线上、线下同步融合的“笑倾城”。线下的“笑倾城”再现了古代商业形态,有111个古风场景、111种特色地方小吃和11种挑战项目供游客享用;线上的“笑倾城”则融入游戏互动与网红直播,6位当红明星、45位品牌Boss和111名网红将连续3天完成总时长15小时的45场不间断直播,推荐潮品尖货,为“剁手一族”提供别样的购物体验。
各式各样的新玩法固然为“光棍节”促销战增添了亮色,但每年“双11”所暴露出的行业发展问题也着实不少。假货横行、数据造假、物流短板和职业刷单依然是今年各大商家必须直面以对的挑战。据中国快递协会和菜鸟网络预测,今年“双11”快递行业处理的快件量将超过10亿件。虽然各大快递公司的场地建设、设备升级、数据支撑等都已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碍于快递人员数量稀少,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网点依然是今年“双11”最大的短板。此外,商家伪造销售数据、进行恶意刷单也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双11”若想维持神话不灭,就需要监管部门和企业平台更加重视其中所涌现出的不健康因素,并采取有力措施规避恶性影响进一步发酵。
电商造节若想保持长盛不衰,商业模式的变革与适时的行业整顿可谓势在必行。“双11”已走到了由注意力经济到体验经济转变的十字路口,如何推陈出新,令网络消费永葆活力,是每一个玩家都必须要深思的课题。
“双11”第八年,还有什么期待?
虽然无法预判今年“双11”的成交量会以多大的比例超越去年,但可以断定的是,去年天猫所创造的912亿元总交易额将成为过去,一个新的销售纪录势必会在2016年的11月11日晚上诞生。然而,问题的关键似乎不在于数据,而在于“双11”能否持续地聚集人气,引领网络消费文化继续向前发展。对于“双11”的未来,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首先,我国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网购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门外的全球市场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处女地”。2015年是农村电商参与“双11”的元年,大批村淘服务站在中国27个省份的6000多个村庄落地。以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线上平台和以中国邮政等为代表的线下传统企业正努力通过资源互补形成合力,挖掘农村消费的巨大潜力。走出国门、覆盖农村也许将成为带动中国网络消费增长的下一个“发动机”。
其次,技术创新是“双11”永恒的话题。目前,各大电商平台分别依托VR、AR、人工智能、在线直播等互联网技术,催生出了多元化的消费生态。从某种角度而言,“双11”倒逼了技术的赶超与发展。
多年来,“双11”从一个简单、直接的“单身狂欢”符号,发展成被全社会所熟知、所接纳的经济与文化现象,已取得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但未来它会被人们渐渐遗忘吗?电子商务的网购职能是否会被新的消费模式所取代?“双11”过后,会不会有其他形式的消费现象横空出世?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五项改革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下一篇:银行介入PPP,服务与风控须同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