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企业去杠杆需回归理性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393次 更新时间:2016/7/22 8:48:06 |
■截至2015年末,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率达到了131%,但有的企业还存有赌一把心态,不惜高息借贷上新项目,想堵住旧窟窿
■靠土地低成本、环保低要求、银行信贷堆起来的企业做不长,但有的银行不问具体项目就搞“一刀切”,则堵住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出路
“当年我们承接的工程量越大,银行贷款越多;贷款越多,工程量就更大。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失控了。破产重整后我们吸取教训,在确保现金流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开展业务。”
抚今追昔,已经破产的温州中城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如今重整新生的温州城建集团副总裁潘雪平,对企业发展之道深有感悟。
这家在当地唯一拥有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从一家镇建筑队起家,2002年开始随着房地产起飞滚雪球式发展,一度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7年前后最红火时,账上每年流水超过50亿元、时常“趴着”一两亿元现金。
转折,发生在向外过快扩张中。随着房地产降温,中城集团的工程款遭遇拖欠,他们也拖欠了很多原料货款。终于,2012年他们的基本账户遭遇查封,无法承接新项目,每年要还近1亿元的贷款利息,只能在2013年底选择破产重整。经历了引入新投资人、剥离债权债务等程序,2015年3月法院裁定通过重整计划,今年4月份重整后的企业名称变更为温州城建集团,获得新生。
“表面上是负债过多压垮了企业,但从深层次看,发展理念出了问题,追求盲目扩张规模,这是造成企业最终被压垮的根本原因。”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的变化使得原先很多企业得心应手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变。
虽然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企业负债率上升过快,负债率较高。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末,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率达到了131%。
一些企业看上去规模大、资产多,但不少资金用于盲目扩大产能,效益并不理想。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粗放经营、高杠杆滋生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企业杠杆率高不仅体现在银行贷款比例上,还有不少存在于民间借贷这类隐形负债。据中国银行邢台分行公司业务部主任翟金涛介绍,有的企业在经济下行中还存有赌一把心态,不惜民间借贷上新项目,想堵住旧窟窿。但“土坷垃”堵不住洪水,反而随时可能坍塌。
不过,记者在调研中欣慰地看到,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回归理性,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扩大,而把精力放在了苦练内功上。
“改革开放头30年是短缺经济,企业家只要敢做胆大基本都能成功,朝天开枪也有麻雀掉下来。但今非昔比,靠土地低成本、环保低要求、银行信贷堆起来的企业做不长。”钢铁企业、江苏常州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中敏告诉记者。
企业努力转型升级需要资金,但当前也遇到很多困难,突出问题就是,部分银行对一些行业执行“一刀切”政策,惜贷、抽贷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攀升较快,经营承压。在银行看来,解决债务问题的核心是处理其中的不良资产,过剩产能和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出于风险考虑,不少银行下了“死命令”:对过剩产能和房地产行业贷款只减不增。
“产能过剩行业不是都要一去了之的,有的可以‘走出去’,有的可以改造升级。但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有的银行往往不问具体项目就搞‘一刀切’,使企业难筹转型升级的资金。”河北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平说。
王立平介绍,在德龙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循环经济项目非常关键。上马一个余热发电项目,每月可节约生产成本800万元-1000万元,但从银行贷不到一分钱,全靠企业自筹。德龙也曾想过发债融资,但因为是产能过剩行业,几家银行都不愿承销。
企业要想转型升级,投资是巨大的,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一方面企业要转变追求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集中精力在主业上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实事求是,一企一策,对有前景的企业转型升级予以支持。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企业:活得更好才能体现经营水平 下一篇:民企为何冷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