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别让民间投资谨小慎微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24次 更新时间:2016/7/12 9:32:22 |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持续恶化,1-5月民间投资同比名义增长3.9%,大幅低于2015年全年10.1%的增幅,5月单月增长不足1%,创出这一数据自2005年公布以来的最低记录。民间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占比下降至62.0%,占比超过六成,民间投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5月,国务院派出多个督查组奔赴地方,排查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6月22日,李克强总理看到国务院督查组报告中一家民营企业新建一个项目需要的90项行政审批事项以及日常经营中需要的56项审批事项,感叹说,“真是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一位办企业的朋友看到这个新闻后说,这事真到了不能再真。
经济处于下滑,企业投资谨慎,而投资环境的缺乏,也是很重要的制度原因。
一、旧的政商关系已经破除,新型政商关系正处在建设之中,许多官员采取观望态度,民企立项难成普遍现象。国务院督查组给总理的报告提及,一些地方干部“谈商色变”,不愿也不敢与民营企业打交道。这句话表明传统的政商关系正在停滞并面临着转型。
商人对官僚体系的依赖,在中国素有传统。国企靠政府,民企靠官员。这是民间一直广泛通行的规则。
北大国发院和《财经》奖学金综合课题组共同推出的《新型政商关系研究报告》中指出,在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形成了两条分道扬镳的曲线,一条是被拉得很高的寻租利润曲线。这条高利润曲线所代表的寻租利润,由寻租的企业主和贪腐官员瓜分。一条是很低、代表温饱水平的生存曲线,这反映着大多数社会民众的生活水平。
十八大后,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不断突破“禁区”与“惯例”,对涉及贪腐的官员与涉案企业经营者造成伤筋动骨式的打击。官员不敢、不愿跟民营企业有交流了,哪怕是正常的交流都不敢有。
2013年后,民企上项目办事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过去权力寻租管的松,政府官员还有作为的积极性。现在许多官员因为不适应形势需要,索性玩起无为而治了。这是一线企业家真实的感受。
没有政府批文、民企就很难立项,立项难就成了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民企融资难、资金紧的局面仍在继续。6月20日,李克强总理先后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指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是给经济注入活力,“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服务小微企业既是商业,又是事业,结合起来推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企业牛,银行才能牛。”
李克强总理亲自考察,并特意鼓励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这足以说明民企从银行获得资金有多么难!
银行的信贷资金一直偏好国企,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那么,银行为何不敢或者不愿意发放贷款给民企?银行是盈利主体,也有利润和风险的控制。国企背靠政府,有些地方政府和银行甚至是捆绑的。即使贷款收不回来也只能算失误。而贷款给民企,万一收不回来,风险就很大。后者恐怕对银行不敢对民企发放贷款的影响更大。
企业是社会造富细胞,企业家是最先感知未来发展方向并付出努力和实践的一群人,但是作为中国政商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家,付出的远远比经营企业和预知市场要多得多。笔者熟知的一些企业,创始人的分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驾马车”——一人分管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一人分管市场销售,一人分管政府关系。而往往一个税务所分管片区的税务员也需要逢年过节送上些礼券,不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小麻烦。
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遇到的瓶颈远不止这么多,行政管制处处皆是。比如,民企能够涉足的行业和领域很少,上游工业原材料行业和中游行业公共事业、交运、军工等部分以及下游的电信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国有企业所主导。
一位企业家说,想让他进一步投资,关键不在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而是态度上的改变。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砥砺奋进 在新一轮全面振兴中争当改革开放先行者 下一篇:大力破除民间投资“路障” |
|
|
|